正如物理學家馬塞洛.格萊澤(Marcelo Gleiser)所寫的:「我們擁有的知識定義了我們能夠擁有的知識……隨著知識轉變,我們也會問出原本意料不到的新型問題。
所幸在親友介紹等一連串機緣巧合下,確定了自己對銀髮樂齡群體的關懷,本著「留在家鄉創造價值」的熱情,毅然投入了衛福部的「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方案」課程,並獲得多個模組方案的指導員證書,就此以在社區長照據點帶領活動的形式踏入這個領域。最後,她不僅選擇運用相對彈性的時間,去實踐她對高齡化社會議題的關懷,還親自「探路」,在深入接觸長照工作現場後,招募社區中和她身分相近的其她年輕媽媽一起加入她的行列,走向更具規模的組織化運作。
「我自己本身回來頭份時,就是一個社區中年輕媽媽的身分。雖然與既有的社區組織建立信任、尋找合適的空間等,起步階段就已充滿挑戰,但仍希望有一個便於親近的藝術活動空間,能連結各個年齡層的社區民眾,讓社區兒童、返鄉青年、地方媽媽、退休長輩等,能有一個共學共作的平台,並在開放的互動和交流之間,實現人的互助、文化特色的傳承,以及空間、組織的永續經營。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化,不僅意味著各個領域對應的政策勢在必行,如何為與日俱增的高齡人口,打造更多元且值得期待的生活場景,同樣是值得我們加緊腳步、投入更多心力探索的課題。談起藝耆協會的未來,筱瑜期待除了透過目前的社區課程繼續陪伴長輩之外,還有機會打造一處「全齡創藝生活空間」,逐步實現地方文化傳承延續、長者身心照護、社區婦女的技能交流與知識共學,甚至是提供就業機會媒合等目標。這些聚落在台灣的空間尺度和交通網路中,雖然幾乎不可能像日本的「地方消滅」現象般完全瓦解,但就業機會和生活機能的落差,還是讓這些社區的人口結構問題受高齡化影響更甚。
鄉鎮社區的未來,不僅在於活絡產業與吸引新的移居者,也必須同時顧及高齡者的身心健康需求。文:見域CitiLens/潘醇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在2020年發布的台灣人口高齡化時程推估,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在2025年突破20% ,步入超高齡社會。」 上帝回說:「那真好,那麼我想問問你,你的人生快樂嗎?」 「什麼意思?上帝,您是指我做的不夠好嗎?」他很疑惑。
心理諮商在做的也是如此:讓他知道他有權力可以選擇、讓他有能力可以選擇。少年懷疑,「可是我除了殺人,什麼都做不好。在此前提下,心理諮商在做的,是要怎麼樣移去那些屏蔽,讓個案的心接受此存在價值,也要教學習的方法,讓個案學到心理工具懂應用。少年猶豫,「可是我之後不知道要做什麼,我沒有喜歡的事。
人類被創造時內嵌良知,也需要情感交流,這兩項機制將阻止我們暴走,但環境壓力逼迫過大時,人的陰影面影響力大增,令視野偏頗,後續才產生自傷或傷人的替代性行為。李安導演的電影《雙子殺手》,劇情描述政府機構複製了男主角(頂尖殺手)的DNA基因,以假的家庭、背景、故事養出一個少年的他,並騙少年去剷除男主角。
圖片來源:《雙子殺手》 少年終於接受現實,與男主角一老一少開車對話,男主角(50歲)是少年(20歲)的未來,而少年則是男主角充滿遺憾的過去。主角兩人過去的共同點為被養成戰鬥機器,對一切無感。」 對「選擇」的學習 即使是複製人,即使是錯誤資訊下被養大的,少年還有良知,遇到一個真正瞭解他的導師,加上時間發酵與沉澱,少年始得認識他自己的人生困局(精神分析理論:過去經驗、原生家庭、自我探索、心理動力),對未來的身份有所想像(人本觀點理論:意義、完形、自我成長),並啟動學習技能,修正舊習慣而建立新的生活模式(認知分析理論:學習、行為、理情)。」 無論處境,你都有可以選擇的權力 原故事裡的上帝可能沒這麼多話,是我把上帝創造人類的意涵白話一點,上帝希望祂創造的人們可以快樂。
他不知道自己有權力可以選擇,這可能是被錯誤教育的結果,甚至影響之後的能力發展。本文經林仁廷諮商心理師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指南:如何分辨痛苦情緒是過渡期,還是這個心理師不適合我? 心理「諮商」還是「治療」?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諮商心理師:我的裡面有「他們」——不是多重人格,是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上帝與門徒的故事 我最喜歡的信仰故事如下(已改編): 有位基督徒死後靈魂來到天堂之門,上帝在那等他。
他們隱隱想要與人親近(建立關係),但又怕人接近(被監視被背叛),於是只能將其他人視為目標、工具。無論處境,每個人都擁有可以選擇的權力,那是上帝賜給人類最珍貴之物,擁有自由意志做任何選擇。
男主角說:「你知道嗎?我唯一感到快樂的,是殺人扣下扳機的時刻,只有那時間是我選擇的。」 上帝說:「如果你幫助他人會感到愉快那就去做,但不需要因為規定,如果你覺得還好那就去選別的事。
無論處境「你都有可以選擇的權力」,那是上帝賜給人類最珍貴之物,擁有自由意志做任何選擇因此這群居住在豐濱鄉的原住民正在思考如何才能有所改變,開始透過許多政府單位共同合作,在永續的意識下想將這些來自海洋的恩賜留給下一代。海人們為了生計而在海岸地區展開的種種活動,經過世代經驗與知識的傳承下,掌握且積累了豐富的海洋生態與資源利用的經驗知識。文:陳均龍、徐岡 楔子 海洋如同母親般地包容著人類成長,但整個地球面臨著氣候變遷、漁業資源過度利用、海域生態環境遭到污染、重要棲地生態環境被破壞等問題,使得海洋不再健康,台灣的海人們也無法倖免,首當其衝的成為受害者。透過生態與人類活動所交織出的社會-生態系統使得海岸地區比起其他陸域更加的複雜與多元。這些經驗知識,有很大的部分透過經濟誘因所驅動,例如漁具漁法、漁場、季節性變動等。
這些知識與經驗結合當地文化與地理條件的脈絡,不停地發展而無形中成為了維繫當地人們福祉的重要資本。海人是海洋發生變化時的第一線觀察者,更能感受到氣候造成沿海和海洋環境變化時的衝擊,因此海洋些許的變化都能觸動海人敏感的感官與神經。
海岸是連結海洋跟陸地的介面,海岸陸地是受海洋交互影響的區域,有一群依賴海洋維生的「海人們」長年居住在此,過著與陸棲型人類不同的生活模式。除了海洋生態環境本身受到威脅,在過去政府威權治理下,由上而下的海洋或漁業治理結構(以命令與控制為主的思維),高度依賴具有法律規則的方式是缺乏彈性與海洋意識的。
這些韌性的來源都是仰賴著海人長期經驗與觀察,再透過務實、行為導向與結構化,形成一種可以融合生態擾動意識的動態系統。還有另一大群從陸地走向海岸的非典型「海人」,這些人多半是在政府解嚴且水域活動日漸興盛的時空背景下,喚醒了內心對海洋的嚮往,開啟了海洋觀光遊憩產業的興盛發展,活躍地在海岸帶棲息,透過直接地碰觸海水而與海洋產生鏈結。
從實務的案例作為例證,在花蓮縣豐濱鄉海岸線上,阿美族人保有著其海洋文化(如海祭)與傳統領域,仰賴著海岸資源在此以海維生。此外,人類社會的典型特徵,是個人生活通過社會關係而交錯羅織,因此知識及經驗隨著人際關係的互動與傳承而不斷累積,也會因為經濟誘因的驅使,使得海人會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交流分享資訊來達成技術創新,讓海人能在逆境時走出順勢。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僅有對於九孔跟龍蝦的保護規範,早已不符合現今的海洋現況,對於當地希望能保育的硨磲貝以及其他物種,都沒能納入管理,著實有調整的必要性。這些海人們對於海洋的生活經驗、日常見解與專業知識,除了操船、捕魚、潛水等技能,更隱含著海岸社區生計、協同治理、產業經營的動態交互關係。
在海洋委員會下設立的海洋保育署,也開始推行海洋保育的在地守護,讓人嗅到在地參與逐漸萌芽的氣息。從濱海而生的那群人談起 台灣是一個坐擁群山的島嶼,從海平面到3000公尺以上高山僅僅數十公里的直線距離,但過去人們仰望著山林,背向著海,對於海洋缺乏理解,因此近年政府高聲疾呼向海致敬,也讓我們想起還有一群以海維生的人們,默默地積累著海洋的文化與知識。
豐濱鄉石梯坪週邊的是當地阿美族傳統的資源利用場域,早在民國72年已經被當時的政府劃設為漁業資源保護區。我們可觀察到,海人為了能夠在海岸生存,必須組織出一套具有當地脈絡的沿海海洋系統的在地知識,過往研究中也發現到這些當地知識對於資料收集、監控海洋與漁業物種管理上起了重要作用。
海洋雖然是如同母親般的包容著人類的成長,但整個地球面臨著氣候變遷、漁業資源過度利用、海域生態環境遭到污染、重要棲地生態環境被破壞等問題,使得海洋不再健康,台灣的海人們也無法倖免,首當其衝地成為受害者。且未充分考慮當地脈絡(如針對單一魚種管理,或者單一產業管理,未能全面顧及海人權益),以濃厚的陸地思維看待海洋(缺乏對海洋的高度變動與不確定性的理解),往往導致海洋治理是缺乏效率及有效性。
因此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也已強調將在地知識納入海洋規劃和管理實踐的可行性與效果。時至今日,政府已設立讓國人寄予厚望的海洋專責機關-海洋委員會,在行政院的高度下,在2020年高聲疾呼政府「向海致敬」的決心。雖說如此,海洋早已經不再健康,我們仍必須加快融合第一線海人的知識與理解,也必須培力與賦權,讓海人們有權也有責,起身成為當責的第一線海洋守護者。Photo Credit: 中央社 親海更知海:順應自然的海人 海人之所以懂海,主要來自於他們對於資源利用的過程中所累積的經驗與知識。
從這些海人們的口中,我們可以開始知道這些族人也意識到海洋面臨問題,除了海岸線的退縮外,也有很多當地的海洋生物正在消失這些經驗知識,有很大的部分透過經濟誘因所驅動,例如漁具漁法、漁場、季節性變動等。
這些韌性的來源都是仰賴著海人長期經驗與觀察,再透過務實、行為導向與結構化,形成一種可以融合生態擾動意識的動態系統。除了海洋生態環境本身受到威脅,在過去政府威權治理下,由上而下的海洋或漁業治理結構(以命令與控制為主的思維),高度依賴具有法律規則的方式是缺乏彈性與海洋意識的。
我們可觀察到,海人為了能夠在海岸生存,必須組織出一套具有當地脈絡的沿海海洋系統的在地知識,過往研究中也發現到這些當地知識對於資料收集、監控海洋與漁業物種管理上起了重要作用。透過生態與人類活動所交織出的社會-生態系統使得海岸地區比起其他陸域更加的複雜與多元。